宿州文明网 | 安徽文明网 | 中国文明

欢迎来到泗县文明网!

最美泗州人

您的位置:首页 >> 最美泗州人

    身患癌症不忘慈善 助学帮困不停歇

    [来源:] [作者: ] 日期: 2019-07-05

        人物简介:周德圣,男,1953年2月出生,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大庄镇万安村一名保洁员。

        事迹简介:每天天一亮就起床,清扫转运垃圾,确保辖区干净整洁;每月只有900元的工资,并且身患癌症,但是他却风雨无阻地为群众义务修桥铺路;把子女给的养老费省下来帮助贫困户,并资助留守学生;交代家人在自己去世后,将他的器官捐献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周德圣荣获“泗县好人”、泗县第七届“最美泗州人”。


        正文:

        “你有能力时,认真做大事,没有能力时,快乐做小事。你有余钱时,尽量做善事,没有余钱时,修身不停止。”这段《人生五字经》用在安徽省泗县金沙田保洁公司大庄镇万安村保洁员周德圣的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他数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坚持为乡邻做好事,办实事,用实际行动去践行一个保洁员的“另类”人生观。

        现年65岁的周德圣家住泗县大庄镇万安村,是泗县金沙田公司聘请的一位保洁员。虽然工资不高,但是,他干起活来精神抖擞,每天天一亮就起床,骑上保洁电动车,带上铁锨、扫帚和自制的保洁工具,这里拾拾,那里捡捡,认真负责地坚守在他的岗位上,确保垃圾及时清扫转运,辖区干净整洁。

        周德圣每天在干好保洁员本职工作的同时,多年来,他坚持自带铁锨、洋镐等工具,骑着电动车,风雨无阻地为群众义务修桥铺路。哪里的路坏了,哪里的桥断了,哪里就有周德圣的身影。2003年,泗县发大水,把万安村的一条路冲坏了,村民们没办法走了。周德圣就将家里扒掉的七间屋砖头、瓦碴子,全部拉去垫路上了。没够,他又叫女婿用自卸王到山上拉两车碎石子,才把这条路垫好。

        为了修桥铺路,周德圣把平时微薄的工资和儿女们孝敬他的养老钱都拿出来用上去了,为的就是奉献爱心,方便大家,快乐自己。对此,有的人不理解,认为“他想出风头”,“另类”,也有的说:“这老头脑袋一根筋”,面对别人的闲言碎语,周德圣总是一笑了之,仍就热心于他的公益事业。

        周德圣说:“只要我做出来的善事我心里舒服。每垫好一个坑,我心里真是非常满意,既能管众人方便,我自己还又快乐,我成天都是这种感觉。”

        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保洁员,每月工资只有900元,仅靠种几亩责任田为生,家里日子过的也并不算宽裕。然而,周德圣总是心中想着别人,经常把省下来的钱帮助贫困户,资助留守学生。2014年,万安村小卢组张秀荣丈夫因病去逝,丢下两个孩子无法上学,周德圣每年都买些书包、本子、零食等学习生活用品给予资助,并为孩子缴纳学费,直至今年高中毕业了,周德圣在领到了保洁员的工资后又将2000元现金送到正在泗县住校的孩子手中。他对老伴赵以侠说:“俺家不缺吃不缺喝的,张秀荣带两个孩子在城里面上学容易吗?”

          看到周德圣天天忙忙碌碌干活,快快乐乐地生活,好多人会认为他身板硬朗,干劲足,其实他还是一名癌症患者。2007年,周德圣不幸患上了结肠癌,在医院做了结肠切除手术。出院后,他更加珍惜自己的余生,决定在有生之年,不改初衷,继续为乡亲们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就在我们采访快结束时,周德圣告诉我们,他已经向家人做出交代:要家人保证在自己去世后,把自己的眼角膜和遗体有用的器官捐献给红十字会,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周德圣对女儿说:“虽然我是个农村人,虽然我土,可是我思想不土,虽然我在这个世上,我对国家没有奉献,等我到临危的时候,我要把我遗体奉献给国家,哪有需要器官的,一定奉献给他们。能救活一个好,能救活两个更好。那样我死后才能合眼”。

        周德圣女儿周文娟说“从小的时候俺爸就教育俺说做好人,对任何人都要有好心,咱不要对别人有什么坏心。只有这样,才能吃得饱,睡得香,心里才踏实。你就要做这种人,为人不要坏,人在做天在看。俺爸经常这样讲,俺兄妹几个也就真的习惯了,都跟俺爸学这样。看到人家可怜巴巴的,就不由自主地想去帮人”。

        万安村党总支书记卢尊好介绍说:“在我们这个万安村,包括我们周围多少个庄子。对这位同志的评价,确实太高太高了,他这个人为人正直,为了这个村里各项工作,他是相当大力支持。他走遍了各村各庄的大小道路,他都能知道,他都能做到,哪点不好的,他都能及时去给垫上。在这里我也没有别的要多说的,我只能说一声谢谢”。     

        30多年如一日,这个饱经沧桑的古稀老人,靠勤劳节俭,不间断地为乡邻们做好事,做善事。从周德圣老人的身上,我们不仅读懂了“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内涵,更重要的是,通过老人的行善之举,我们看到了道德的正能量,正不断地影响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