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文明网 | 安徽文明网 | 中国文明

欢迎来到泗县文明网!

最美泗州人

您的位置:首页 >> 最美泗州人

    泗县大庄镇苌家成:收藏手工皮影 传承勤奋家风

    [来源:] [作者: ] 日期: 2017-06-09

        在泗县大庄镇西南的刘集,村民苌云高的家里,有一个神秘的木箱,箱子里存放着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他的父亲收藏和制作的皮影戏的道具。

        说到皮影戏,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活跃在我国中原、西北地区,山西陕西一带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现在她作为传统曲艺的一部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得到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在我们泗县地区,曾有过一位很有名望的皮影戏老艺人,苌家成,以他的热忱韧劲、聪明睿智和勤奋好学,在泗县方圆一带,创造过一份民间艺术表演的传奇
        苌家成是这一带远近闻名的老书记,多年来一直从事村组(大队)党的基层工作。接触皮影戏,对老书记来说,其实当初纯属偶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冲破了十年动乱的思想禁锢,迎来了改革开放,也迎来了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皮影戏也是在这一期间得到复兴和发展的民间艺术种类之一,民间艺人们农闲时节收拾起被“文革”冲散的信心,整理好被毁坏的道具行头,重新走进城市乡村,开始了她独具特色的两个人一台戏的精彩表演。
        苌家成作为刘集村党支部书记,当时参与和承担过很多场演出团体的接待工作和任务,由于工作关系,从而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包括皮影戏在内的演艺人员。也就是从那开始,老苌对皮影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极大地兴趣,而这一兴趣,就和皮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他日后从事这一行业蓄积了足够的信心和力量。
        苌家成是个有心人,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回到家把见识都记在纸上,慢慢的揣摩猜度,有问题就向来演出的人请教,有想法就和家人细细沟通。可以说他走出的这条路,充满着坎坷和磨砺,没有师传亲教,只有模仿和创新,最后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表演和演绎。

        传统的皮影戏,从出现到流传,到此时,已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桑,被时光打磨的愈发光彩引人,被各种地域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皮影道具各具特色,而唱腔里,既有秦腔晋剧的韵味,也有豫剧梆子的旋律,由阜阳、灵璧传入泗县地区后,又被揉入泗州戏的声调,闻之者,无不对他的雄浑激荡、婉转千回所感染和惊叹,很多人,是看了这场赶那场,看完东庄到西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皮影戏是那时另一种类、独具魅力的“拉魂腔"。
        苌家成不仅搜藏了很多道具,还亲手制作的不少皮影,他的制作刀工精巧,边缘整齐,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刀下的皮影人物形象,构图大胆,充满想象力,根据剧中人物性格角色,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修改,使人物想象更加生动传神,而不再拘泥于形似与形象,给人更多思想空间。后期的染色也突破传统技法,采用大片涂染,关节处也不再界限分明,使之在感官上,在舞台形象上有了水彩和国画的意境。

        皮影戏的道具除了有驴皮制做的各种人物造型的皮影插件,还有大马灯或者汽灯、幕布,以及锣鼓家、梆子、铙、钹等乐器。通常是灯前幕后两个人操作,一个人双手提、捏、推、拿皮影的提杆和连线,在灯前操作,另外一个人一边唱剧中的情节和对白,一边手脚并用,敲击各种乐器,真正是两个男人的一台戏。
        苌家成的演出当年很受乡亲们的喜爱,据说,有很多人是“从东庄赶西庄,看戏忘了爹和娘”。家里有喜事的,还去请他包场演出。逢年过节,农村老历三、六、九、二十四好日子,有时忙都忙不过来。演出的曲目,多是乡亲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里的人物形象,而这中间,最多的是《西游记》。
    后来,老先生年事已高,再也不能走村串户,为乡邻们表演节目了,但只要在他跟前提起皮影戏,老人的精神立即振奋起来。他常常翻看倾注自己半生心血的宝贝,一遍遍的摩挲道具乐器,时常给孩子们教唱皮影的传统曲目,教育儿孙“生意不如手艺,手艺不如口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一技之长,好好保管这些皮影道具,一旦有机会,一定要好好把皮影戏传承下去。

        遗憾的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曲艺演出普遍不景气,阴差阳错,苌云高在务农的同时,选择电焊加工补贴家用,再也没有接过父亲的衣钵,继续皮影的演出和传承。但他始终没有忘记父亲的托付,珍藏皮影道具的同时,也传承了父亲严谨、刻苦、坚守、勤奋的家风,成为刘集一带铁匠、电焊、机修等手艺人之中的佼佼者。(泗县档案局 张文德)